首页

艾丝 美脚

时间:2025-05-30 07:25:42 作者:“人工智能+”开辟就业新空间 浏览量:79793

  又有一批新职业、新工种上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很多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映射出产业变革新趋势、社会发展新需要。比如,拟增加的42个新工种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工种,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这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并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的体现。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根据行业报告数据,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人。层出不穷的技术应用意味着新需求、新变化,让新职业拥有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年轻劳动者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发挥才能、绽放光彩。

  另外,这些新就业岗位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领域,这将促使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一些传统岗位会被取代或转型,就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一些行业及其从业者也开始享受到其带来的效率红利。面对越来越快的信息生产、传播、转化、更新过程,各行业从业者都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时代,主动适应变化,提升就业竞争力。当下正值求职招聘高峰期,不少高校毕业生正朝着这些新职业方向努力。相信这些求职者已经在扩充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要想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还有赖于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高校、企业也在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通过完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政策、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构建协商机制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人机协作,则可以从实践层面缓解当下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

  (中国经济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海内外嘉宾相聚山东潍坊 探索文化交流新局面

从规模看,去年前2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2684.4亿元人民币。今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近10年第三高位。

官方:围绕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适配的保险保障方案

这几年,武义的电动工具产业主打一个“拼”字——拼销路,拼研发,拼效益。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深耕电锤电镐35年,可年产电锤电镐150万台。该企业经历过2021年上半年的订单暴增,之后两年欧美订单取消、延迟付款频发。进入2023年时,其现金流恢复正常,供应商与客户回归理性状态。

闽江河口湿地:“AI鸟脸识别”让候鸟研究保护更科学

印尼央行预计今年印尼经济增速将达到4.7%至5.5%。该行还估计,未来印尼盾兑美元汇率将继续走强。目前,印尼汇率正在15300印尼盾/美元的水平上波动。

河南今年将建7300多个老年助餐场所

——提升医疗服务收入。截至2023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的统筹地区已经开展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结果显示,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收入占比较上年提升了0.7个百分点。

(两会速递)何敬麟:经济适度多元助澳门“两条腿走路”

南宁7月5日电(黄令妍)广西贸促会5日介绍,今年1—5月,广西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18.36%。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沿,对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商进出口占比不断增长,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占广西全区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的95%以上。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